“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2025-04-14

      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2021年,我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但近年来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时有出现,局部地区传播风险持续存在。为有效防范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提升公众和专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河南省中医消化病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公共卫生科帮助您科学预防和应对。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全球每年有数亿人感染。以下是关于疟疾防控的科普知识,河南省中医消化病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公共卫生科帮助您科学预防和应对:


01疟疾的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


蚊媒传播:雌性按蚊(疟蚊)叮咬→吸入疟原虫→再叮咬他人时传播。


叮咬携带疟原虫的人后,再叮咬健康人时传播。


常见传播疟疾的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




其他罕见途径

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共用针头(极少数)。





02主要症状



1. 典型症状(周期性发作)


寒战期:突发寒战、全身发抖(持续15分钟~1小时)。


高热期:体温升至39~41℃,面色潮红、头痛呕吐(持续2~6小时)。


出汗期:大汗淋漓,体温骤降,乏力嗜睡(持续2~4小时)。


发作间隔:间日疟(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不规则)。




2. 重症警示(需紧急就医!)


意识障碍、抽搐(脑型疟)。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尿(黑尿热)。


呼吸困难、多器官衰竭。




3. 易混淆症状


早期类似流感或新冠:发热+乏力,需结合流行病学史(是否去过疟区)。





03


预防措施



1. 防蚊优先


物理防护:

睡浸药蚊帐(WHO推荐长效杀虫蚊帐)。

穿浅色长袖衣裤,黄昏至黎明减少外出(疟蚊活跃时间)。




化学驱蚊:

驱蚊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柠檬桉油。


室内喷洒杀虫剂或使用电蚊香。




2. 环境治理


清除积水:填平洼地、清理废旧容器(蚊幼虫孳生地)。


农村地区:改造稻田排水、牲畜棚远离人居。




3. 药物预防(特定人群)


适用对象:前往非洲、东南亚等高疟区的旅行者、务工人员。


常用药物:多西环素、马拉龙(需出发前1周开始服用,离境后继续4周)。


禁忌:孕妇、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特殊保护


孕妇:避免前往疟区,感染易导致流产或新生儿低体重。


儿童:非洲等高疟区建议接种RTS,S疫苗(部分保护作用)。





04高风险人群与地区



人群:儿童、孕妇、免疫力低下者、无免疫力的旅行者。


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我国主要见于云南、海南等边境地区。





05诊断与治疗



及时就医:疑似症状(尤其是有疟区旅居史)需立即就医,通过血涂片或快速检测确诊。


规范用药:常用药物包括青蒿素类(如双氢青蒿素)、氯喹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避免耐药性。


禁忌:勿自行服药或中断治疗!





06特殊注意事项



旅行者: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疟疾风险(如WHO旅行健康指南),备好防蚊用品和应急药物。


归国后:即使离开疟区数月,出现发热仍需告知医生旅行史。


疫苗:目前全球推广的RTS,S/AS01疫苗(Mosquirix)对儿童部分有效,但防护率有限,仍需结合其他措施。





07消除疟疾的全球进展



中国已于2021年获WHO认证为“无疟疾国家”,但输入性病例仍需警惕。


全球目标:WHO提出到2030年将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至少90%。





08怀疑感染怎么办?



立即就医:告知医生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血检确诊。


拒绝“土方”:勿用青蒿泡水等偏方,延误治疗可能致命!


治疗原则:


轻症:口服青蒿素类复方药物(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重症:静脉注射青蒿琥酯。



      疟疾可防可治,早发现、早治疗是避免重症的关键!防蚊>药物>环境,症状周期性是识别重点!输入性病例需警惕,早诊早治可完全康复。





本文为公益性科普文章,仅用于普及健康养生知识。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