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屁股上的"毛毛"竟然会悄悄长成"毛豆"?!不过,此"毛豆"非彼毛豆,它会让你疼得"咬牙切齿",而罪魁祸首就是名为"藏毛囊肿"的疾病。 藏毛囊肿是一种好发于骶尾部臀间裂的慢性囊性病变,其典型特征是囊肿内含有毛发,常表现为局部反复感染、脓肿形成或窦道经久不愈。
发病原因
藏毛囊肿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1. 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时期皮肤组织异常,导致局部形成含有毛发的囊肿。
2. 后天性因素: 骶尾部皮肤长期受摩擦、压迫(如久坐),毛发易刺入皮肤深层,引发慢性炎症,逐渐形成囊肿;此外,局部皮肤损伤、感染也可能诱发。
临床表现
1. 好发人群: 多见于20-30岁男性,尤其是长期久坐、肥胖或毛发旺盛者。
2. 典型症状:
早期: 骶尾部出现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表面皮肤正常或轻微隆起。
感染期: 肿块红肿、疼痛、发热,形成急性脓肿,可自行破溃流脓,随后症状暂时缓解。
慢性期: 脓肿破溃后易形成窦道,反复流脓、愈合不良,局部可触及硬结,挤压时有少量分泌物溢出,部分可发现毛发。
治疗及预后
(一)治疗方式
治疗以手术为主,需根据囊肿大小、感染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1.脓肿切开引流术: 适用于急性感染期,目的是排出脓液、缓解症状,但术后易复发。
2.囊肿切除术: 适用于非感染期或慢性窦道期,完整切除囊肿及窦道组织,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术式;若创面较大,可能需分期缝合或植皮。
3.非手术辅助: 感染期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控制炎症;日常需保持骶尾部清洁,避免久坐、摩擦,减少毛发刺激。
(二)预后
1. 及时规范手术(完整切除病灶)者,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约5%-10%)。
2. 未彻底治疗或反复感染者,易形成复杂窦道,延长病程,甚至可能继发皮肤癌(罕见),需长期随访观察。
病历分享
患者,男性,18岁,因骶尾部反复红肿、疼痛伴流脓3日就诊。检验未见明显异常。
检查:
CT提示尾部背侧皮下类软组织样密度影。
腔内超声:1. 骶尾部臀间沟处混合回声(考虑藏毛窦);2. 肛管左后壁低回声。急性期行脓肿切开引流,症状缓解后3个月行囊肿完整切除术。
藏毛窦后期预防
藏毛窦后期预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保持局部清洁: 藏毛窦多发生于骶尾部,要注意该部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防止污垢、毛发等积聚。
2. 避免局部刺激: 尽量减少对骶尾部的摩擦和压迫,避免长时间久坐,选择舒适、透气的座椅。
3. 保持良好的体态: 注意坐姿和站姿,避免过度弯腰或扭曲身体,减少对骶尾部的压力。
4.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增加腹压,对局部造成影响。
5. 控制体重: 过度肥胖会增加骶尾部的压力,增加藏毛窦复发的风险,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