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食之有道,科学控糖
2024-11-13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因此,糖友们要学会拒绝“甜蜜”,不做生活“小糖人”警惕糖尿病的并发症危害,做到食之有道,科学控糖。

哪些人群容易患糖尿病?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有糖尿病家族史;

4.缺乏体力活动;

5.高血压;

6.血脂异常;

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8.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糖尿病?

糖代谢状态分类:


注:OGT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下限通常为 3.9mmol/L。


糖尿病诊断标准表:


注: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空腹状态指至少 8 小时没有进食能量。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告诉糖友如何吃

01.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遵循食物多样,平衡膳食的原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做到食物多样化即平均每天吃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25种以上,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即全谷、杂豆类占主食量1/3。餐餐有蔬菜即蔬菜300-500g/d左右,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02.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1.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超重和肥胖的糖友需要减重,控制饮食的同时要加强运动,只要把体重减少3%-5%,对健康就会有一些帮助。

2.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来说,可适当增加体重,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预防肌肉衰减并保持健康体重。

03.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关乎餐后血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但糖友不能不吃主食,把握好量和质、顺序是关键。

数量:糖友每天摄入5-6两主食即可(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糖友的摄入情况,如果体力劳动高则需要加量)。

质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GI指数低的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慢,对血糖影响小。糖友们常见主食GI大家知道多少?

顺序: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喝汤,再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04.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05.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1.食盐用量每日<5g/d,可以使用定量盐勺。除了食盐之外,很多调味料都是高盐食品,比如蚝油、酱油、腐乳等,要注意控制总量。

2.烹调油用量每日<30g/d,不用动物油脂,采用植物油烹饪,选择蒸、煮、炖、焖、水滑、熘、拌等烹饪方式控制烹饪用油。

3.保证每日饮水量,女性每天1500ml,男性每天1700ml。建议选择白水、淡茶水或淡咖啡,限制饮酒,不喝含糖饮料,无糖饮料也尽量少喝。

06.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可以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07.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研究表明,血糖剧烈波动比高血糖对血管的危害更大,会促进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因此,糖友要定时定量进餐,规律饮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糖友们可以这样做!

1.一定要吃早餐:如果不吃早餐,长时间空腹容易导致午餐前低血糖,午餐时因为饥饿进食过多,从而导致餐后高血糖,造成血糖明显波动。

2.加餐不加量:糖友在三餐基础上可以安排加餐,加餐的量要从三次正餐中扣减出来,保证全天总能量不变。把正餐主食分小部分加餐食用,可降低正餐糖负荷,餐后血糖更平稳。

3.减少在外就餐:自己烹饪食物,有助于落实低盐低油,多采用葱、姜、蒜、花椒、柠檬等天然食材给菜肴增鲜。

08.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定期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等,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改善自我健康状况和临床结局。

参考文献:

[1].成人肥胖食养指南编写专家组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卫生研究, 2024.53(03): 第347-351页.

[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版)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20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32(8):623-627.

供稿:临床营养科 李中杰 吴宁宁 张文雅

审核 陈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