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治未病科2025第02期:春季如何预防冠心病
2025-03-18

冠心病:无声的“心血管杀手”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严重时可引发心梗甚至猝死。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超1100万,且春季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高峰期之一。




为何春季冠心病高发?


1.气温波动大:春季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低温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

2. 感染风险增加:流感、呼吸道感染高发,炎症反应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3. 过敏原增多: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间接诱发心血管事件。

4. 情绪波动:“春困”和气压变化易导致焦虑、烦躁,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科学防护的六大关键措施



1. 做好“温度管理”


- 遵循“洋葱式穿衣法”,外出随身携带薄外套,避免温差刺激。


- 晨练时间推迟至日出后,避开清晨低温时段。冠心病患者建议选择室内运动。


2. 饮食“三减三增”


减少:每日盐摄入<5克(约1啤酒瓶盖量),避免腌制食品;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每天<总热量10%;精制糖<25克。


增加:膳食纤维(燕麦、杂粮每天50-150克)、Omega-3脂肪酸(每周吃2次深海鱼)、钾元素(香蕉、菠菜)。


3. 运动讲究“科学定量”


- 推荐每周5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每次30分钟,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


- 避免“报复性运动”:冬季运动量少者,春季应循序渐进,突然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绞痛。


4. 警惕“隐形压力”


- 春季情绪波动可通过心率变异性(HRV)检测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 每天进行10分钟深呼吸练习(吸气4秒、呼气6秒),可降低皮质醇水平。


- 睡眠障碍者建议保持卧室温度18-22℃,必要时咨询医生。


5. 药物管理不容松懈


- 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他汀(降LDL-C),切勿因天气转暖自行停药。


- 使用硝酸甘油需注意:舌下含服时坐姿(防低血压头晕),开封后3个月失效需更换。


6. 环境与症状监测


- 花粉浓度高时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


- 高血压患者建议每日早晚测血压,温差大时增加监测频率。


- 出现“非典型症状”需警惕:牙痛、上腹痛、左肩放射痛可能是心绞痛表现。


四、高危人群的特别提醒


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肥胖(BMI>28)人群应:


- 每3个月检查血脂(LDL-C目标值<1.8mmol/L)


- 进行冠脉钙化积分(CAC)筛查


-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






春季冠心病预防需“药物+生活方式”双管齐下。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通过检测IMT(内膜中层厚度)评估动脉硬化程度。可以来我院治未病科体检,本科室拥有先进的医学检查仪器,如: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仪、经络探查仪等,给体检者纯中医、全方位的检查。本科室有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教授、研究生,给体检者细心诊断、治疗,提供优质的预防疾病方案。






供稿:治未病科 孙建伟


本文为公益性科普文章,仅用于普及健康养生知识。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