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肠道易 “闹情绪”?别慌!专病专治,读懂你的肠道的 “小脾气”
2025-08-19

秋季一到,肠道仿佛开启了 “情绪过山车” 模式。随着气温逐渐走低,腹泻患者数量相较以往激增三成,秋季已然成为腹泻的高发季。此时,科学防治腹泻、守护肠道健康刻不容缓。秋季腹泻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更易引发肛肠区域的一系列并发症——痔疮加重、肛裂形成、肛门瘙痒甚至直肠黏膜脱垂等继发病变。

“许多患者初期仅关注止泻,却忽视腹泻对肛肠区域的持续性损害”根据我院在临床调研中的数据发现,有近四成腹泻患者会继发肛周疾病。其实,要是能在早期及时进行科学干预,就有很大机会阻断这一不良进程。倘若出现腹泻症状,也别硬挺,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若腹泻情况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图片
图片
图片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季节尤为高发,对健康造成不小威胁。了解它的特点和预防方法,能帮我们更好地守护肠道健康。

常见病原体有哪些?

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主力军”,尤其容易侵袭儿童,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

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痢疾杆菌)等较为常见。

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常通过被污染的水或生食进入人体。

图片

感染途径

图片
图片

食物或水污染:食用未煮熟的海鲜、肉类,或饮用受污染的水。

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或触摸被污染的物体后未洗手。

环境卫生差: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典型症状要警惕:感染性腹泻的核心症状是腹泻(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且粪便性状稀薄)。

图片

典型症状

图片
图片

频繁腹泻(水样便或黏液血便);腹痛、腹胀,部分人会出现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发热、乏力,严重时会导致脱水(口干、尿少、头晕)。若出现持续高热、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脱水或病情加重。

图片

典型症状

图片
图片

预防:把好“入口”是关键。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分开处理,肉类彻底煮熟再吃;不喝生水,尽量选择煮沸过的水或正规瓶装水;注意环境卫生,定期对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尤其在诺如病毒等易暴发的集体场所(学校、幼儿园)。

应对:科学处理莫慌张。轻度腹泻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喝淡盐水、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不要盲目使用止泻药,某些情况下可能掩盖病情,需遵医嘱用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米粥、面条,暂时避免油腻、辛辣食物;患病期间做好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尤其要妥善处理排泄物,对污染物品消毒。

合理用药:不要自行服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可能阻碍病原体排出。细菌感染需抗生素(遵医嘱)。

及时就医:持续高烧、血便、严重脱水(眼窝凹陷、无尿)。婴幼儿、老人或慢性病患者症状加重时。

图片

预防是关键

图片
图片

勤洗手: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手。

饮食安全:食物煮熟煮透,生熟分开,不喝生水。

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餐具、厕所,避免蚊蝇滋生。

接种疫苗:轮状病毒疫苗(适合婴幼儿)。

图片

感染性腹泻虽常见,但只要做好预防、及时科学处理,大多能较快恢复。比如日常坚持勤洗手、把好饮食安全关,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频繁腹泻、腹痛或伴随发热、脱水等症状,也无需慌乱,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肠道专科或消化专科就诊,让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才能更高效缓解不适、避免并发症。

肠道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肠道发出的 “异常信号”,既是远离感染性腹泻的最佳 “盾牌”,也是守护长期肠道健康的关键。健康无小事,防病于未然,用心呵护肠道,才能让身体少受 “折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