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医德风采录——主动帮扶,排忧解难
2025-09-27

医家典范

古有医者,见贫病者困于生计,不仅施药治病,更常赠衣送食、照料家小。明代医家陈实功行医时,遇一患痢疾的樵夫,因家有幼童无人照看,便将樵夫接至医馆诊治,还亲自为孩子缝补衣物、准备米粥,他曾言:“医道之重,在治身病,更在解心忧。”这份“济世助困”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的情怀穿越数百年,在今日的医院里依然温暖动人。




近期,我院大肠外科收治了一位患者:该患者自身患有眼部疾病,妻子生活亦需他人照料,而突发的肛门疾患,对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将家里安顿好后,患者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院求医。住院期间,一边要承受病痛折磨,一边要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常常连口热饭都吃不上。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科室医护人员早已将他的困境记在心上,一场自发的“暖心帮扶”,悄然在病房里铺展开来。




一站式服务中心的苏晓丽护士长,是第一个主动伸出援手的人。得知患者的大女儿需独自前往中心汽车站返程,护士长放心不下:“孩子才十几岁,独自坐车太让人牵挂。”她特意提前和同事协调好工作,在孩子出发当天,亲自护送孩子到车站——帮孩子查车次、找候车座位,还特意跟司机师傅叮嘱“到站提醒孩子下车”,直到看着载有孩子的汽车缓缓驶离,才匆匆赶回医院。




前两天气温骤降的消息传来,翟珍珠护士长和李萍洋护士第一时间想到了患者的两个孩子。“这么冷的天,孩子要是没带厚衣服来,肯定得冻着。”两人当天便从家里翻出自家孩子的干净衣服,叠得整整齐齐送到小家属手中,让孩子们在降温时能穿上温暖的衣裳。

当患者需要接受治疗,照顾孩子又成了新的难题。这时,范会星护士主动上前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她抱着孩子在走廊慢慢踱步,哼着轻柔的儿歌,耐心陪伴、悉心照料,让患者能安心配合治疗。

这些帮扶,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全是些“不起眼”的小事:是一趟跨越医院到车站的护送,是几件带着家温的衣物,是一次临时的照看,是几句驱散焦虑的叮嘱。但正是这些小事,像冬日里的暖阳,一点点融化了患者的无助,让他在病痛之外,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




在我院,这样的“温情时刻”从不是偶然。从临床科室到服务窗口,医护人员始终把患者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帮行动不便的患者打饭、给无人陪护的老人梳头发、替忙碌的家属照看孩子、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协调帮扶资源……这些自发的善举,早已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它们无关制度强制,却源于“医者仁心”的本能;无关名利得失,却彰显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坚守。

从明代陈实功照料樵夫父子,到如今我院医护人员帮扶困难患者,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医者“治身更治心”的仁心。正如先辈医者所践行的“医乃仁术,无仁则无医”,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深知:医德,不仅体现在手术台的精准操作、诊疗方案的严谨制定,更体现在对患者生活困境的共情里,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在他们需要时主动伸出援手,让就医之路不再艰难。

未来,我院也将继续以这些温暖善举为指引,让“医心暖困境”成为医德医风建设的常态,让每一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能在接受专业治疗的同时,感受到如家人般的关怀,让古今医者一脉相承的仁心与善举,成为连接医患最温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