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发病急而恢复也较快,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比较差,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低,稍有不适就容易发病。小儿肠炎多由不洁东西引起,故预防最要紧的是食物之清洁及保存安全。如发生以上症状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一、补液与电解质管理
1.口服补液盐(ORS)
•轻至中度脱水患儿首选口服补液盐(如WHO推荐配方),少量多次喂服(每次5—10ml,间隔5分钟),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引发呕吐。
•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同时增加补液盐摄入;配方奶喂养者需遵医嘱调整浓度或改用无乳糖配方。
2.静脉补液
•严重脱水(如持续呕吐、无法口服、尿量显著减少)需立即就医,通过静脉输注平衡盐溶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液)纠正脱水。
二、饮食调整
1.急性期饮食
•呕吐剧烈时暂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逐步给予流质(如米汤、稀粥)。
•恢复期可过渡至低脂、低纤维的半流质(如烂面条、苹果泥),避免高糖、乳制品及刺激性食物。
2.喂养技巧
•少食多餐(每日6—8次),减少单次进食量,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三、腹部护理与症状缓解
1.腹部热敷
用40-50℃热水袋或暖宝宝(包裹毛巾防烫伤)敷于脐周,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缓解肠痉挛疼痛。
2.体位管理
呕吐时协助患儿侧卧,清理口腔残留物,避免误吸;腹泻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肛周并涂抹护臀霜,预防红臀。
四、环境与卫生管理
1.消毒隔离
患儿餐具、奶瓶需煮沸消毒,呕吐物及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玩具每日清洗晾晒,防止交叉感染。
2.居家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温度22-25℃,湿度50%~60%),减少病原体滋生。
五、病情监测与就医指征
1.关键观察指标
•记录呕吐/腹泻次数、尿量、精神状态及体温变化。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紧急就医:
•持续高热(>39℃)或超高热(>40℃)。
•频繁呕吐伴嗜睡、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重度脱水表现)。
•血便、剧烈腹痛或抽搐。
2.体温管理
体温<38.5℃时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退热贴);≥38.5℃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阿司匹林)。
六、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抗生素
仅用于细菌感染(如血便、便常规显示白细胞增多),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
2.益生菌
可辅助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七、心理支持与家庭护理
•患儿安抚:通过拥抱、玩具转移注意力,减轻恐惧感;避免因频繁呕吐/腹泻责备患儿。
•家长教育:指导正确喂养方法及疾病预防知识(如手卫生、饮食卫生),降低复发风险。
小儿急性胃肠炎护理需以“防脱水、调饮食、控感染”为核心,结合症状动态调整措施。若居家护理48小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复查。
供稿:小儿肛肠科刘银银
本文为公益性科普文章,仅用于普及健康养生知识。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